2022-09-21
汉末三国时期重名的人物不多,姓氏相同的倒也有一些,他们未必相识却同样留名史册。本篇就来看看汉末时期的梁姓人物们。梳理了《三国志》中的诸位梁姓人物们,列份名单:梁纲、梁绍、梁岐、梁鹄、梁兴、梁习、梁施、梁几、梁宽、梁双、梁绪、梁虔、梁寓、梁广、梁宏。这里边可能仅有梁鹄、梁习、梁兴在后世具有一定知名度。此外,还有来自休屠胡的梁元碧。“术闻公自来,弃军走,留其将桥蕤、李丰、梁纲、乐就;公到,击破蕤等,皆斩之”——《三国志·武帝纪》【梁纲,作为袁术的部将之一,被袁术留下断后,也成了曹操的功绩之一】“袁绍宿与故太尉杨彪、大长秋梁绍、少府孔融有隙,欲使公以他过诛之”——《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梁绍,他和袁绍还有一些过节,袁绍还打算让曹操找理由解决掉他,不过被曹操回绝了】“易阳令韩范、涉长梁岐举县降,赐爵关内侯”——《三国志·武帝纪》【梁岐,原归属于袁绍势力,弃暗投明的众多官吏中的一员】“梁鹄乃......
说起中国的姓氏,大家一张口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的这个百家姓,其实中国的姓氏可不仅仅百家姓这几百个之多,可以说,仅单字姓就有数千之多,再加上多字姓,合起来有着一万多个。而每个姓氏又有着各自的历史典故和文化来源,闲聊之际,总要探讨一下各自的姓氏有哪些历史名人,有哪些诙谐的故事。今天咱们聊聊梁姓的来源典故。梁的分支比较多,有起源于赢氏一说,也有姬氏的典故,还有以职业为姓,以住址为姓,以国家为姓等等。其中后来移居山东的这一支流,就是发源于赢氏。即赢氏后裔中有个特别会养马的人,专门为大王养马,得到了大王的赏地,其后辈有人出征打仗建立战功,被封地建国为梁,其国百姓以国为姓,遂有梁之一姓。后举族搬迁,移居山东,成为当地有名的望族。而姬姓来源则有一些史籍记载,周王有子封于南梁,后被他国所吞,其子孙以国为姓,一直在梁地居住。还有关于其源于少数民族的说法,即少数民族得到皇帝的任用,而后得到皇帝的恩赐,赏......
中山南区福涌村功建铁城梁公祠俯瞰中山梁独占鳌头梁姓系以国名而定,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叫非子的人,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其子因功均被封侯,建立梁国,人称梁康伯。公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且以原国名为姓氏。中山的梁氏是什么时候迁来的呢?据资料记载,中山梁氏共有17族。南区梁氏为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进士梁杞之族,他是香山建县的发起人,于元明两代之间迁族于北台、曹溪、福涌及邻县番禺;横栏四沙贴边梁氏一族,于元初由顺德陈村冈头迁来;南朗麻东村梁氏一族,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由顺德泮涌迁来;石岐张溪梁氏一族,于明代由南雄珠玑巷迁至东莞又辗转至此。据最新资料显示,目前梁姓分布比较集中的有黄圃、小榄、民众、港口、东升、横栏、南区、坦洲和石岐等镇区。三溪村梁氏宗祠建城有功传佳话老一辈中山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先有三涌......
梁姓,是胶东半岛的常见姓氏,烟台和威海范围内分布都比较广。此前介绍过莱阳分支的分布情况,本文要介绍的则是威海梁姓的分布。(文登高村镇万家村的梁氏庄园旧址)严格就历史渊源来讲,威海梁姓,称之为文登梁姓似乎更为合适。因为在明代,梁姓迁入的时候,威海卫城范围很小,梁姓落户地点属文登县,析居的村庄也大多在文登县境内。但后来,文登的区划经过多次调整,清代荣成单独建县,威海市区的范围也逐渐扩大,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梁姓村庄逐渐划出了文登,但基本都在后来设立的威海地级市范围内,因此将半岛东部的这一部分梁姓,统称为威海梁姓。(威海市经区的柴里村)关于威海梁姓的渊源,不同史料说法不一,此前常见的说法是“相传明代从蓬莱迁来”。但经过胶东梁姓文化研究者梁伦田先生的考证,威海梁姓始祖梁文学公是在明洪武初年与其他几兄弟一起奉旨从陕西华阴县经江苏无锡,迁徙至山东莱阳县。兄弟当中,有人落户于莱阳,而梁文学公继续迁徙,至文......
吳陽限口梁氏宗祠,吳陽中街七世祖昭恪公于明正德三年迁往限口开基,族人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了梁氏宗祠,...
承德楼,承德楼位于市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
福建永春修缮梁披云梁灵光故居,18日,位于永春县吾峰镇吾顶村的梁披云梁灵光纪念馆及广场正式启用。梁披云,学名龙...
梁启超故居,梁启超故居,位于天津意租界内。"饮冰室"书斋由意大利建筑师白罗尼欧设计,饮冰”二...
...
...
...
...
梁姓源自周朝,秦仲后裔康封于夏阳为梁伯,后梁国被秦灭,子孙以国为姓。北魏时,拔列兰氏也改姓梁。梁姓郡望有安定、扶风、天水等,其中安定郡最为显赫。梁姓历史上名人辈出,涵盖文臣武将、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戏曲作家、哲学家等多个领域,如梁鸿、梁令瓒、梁红玉、梁思成等,展现了梁姓家族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卓越贡献。...
73世梁宗美(1233--1318):涟源安定梁氏四甲之祖,有二子,德先、得进。74世梁德先(1281--1362):有二子,长福亨、次福利。75世梁福亨(1333--1419):有三子,长仕福、仕禄、仕才。76世梁仕福(1378--1457):有四子,长志虬、志凤、志柄、志益。77世梁志虬(1420--1506):有一子忠淳。78世梁忠淳(1458--1534):有四子,能兴、能普、能旺、能柱。79世梁能旺(1501--1576):有三子,友裘、友袭、友襄。80世梁友袭(1543--1618):有二子,文安、文宙。81世梁文安(1576--1649):有三子,才淳、才谟、才带。82世梁才谟(1616--1699):有六子,立朝、立廷、立俸、立禄、立联、立芳。83世梁立俸(1653--1716):有四子,大名、大誉、大昭、大彰。84世梁大名(1681--1732):有二子,昌申、昌文。85......
广西梁氏概况一、广西梁氏先祖的迁徙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姓氏的繁衍生息的区域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她的子民、她的后裔就像一眼泉水喷出的清泉不可能仅仅蓄在一个小潭内,连绵不断溢出的涓涓细流会冲出小潭分派成千万支流流向四面八方。当然,小潭水暴涨溢出受到其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其一、由于小潭过小,涓涓的细流也会慢慢涨满而溢出流向他方,其二,就是骤降大暴雨使得小潭突发爆满而不得不急流奔向江河湖海。我们广西梁氏先祖的迁徙就是涓涓细流和突发大暴雨相结合而形成不断迁徙的过程。纵观中国的移民历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战争造成移民;另一种是统治者为开疆拓土而移民;除此外也有少数是因入仕朝廷而到他乡落户而发枝散叶。据广西的史料及族谱记载,广西的梁氏先祖的迁徙与全国几次的民族大迁徙及几次大的战争密不可分。首先是战争造成移民,秦朝时,秦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进而统治全中国而出兵南疆,例如:秦军为了开通运输供给线而挖掘桂林的灵渠......
...
...
...
《路史·发挥》:伯益者,嬴姓之祖也。《史记·秦本纪》:①(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伯翳,舜赐姓嬴氏。②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嬴。③秦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汉书·地理志》:嬴姓,伯益之后。《国语·郑语》:嬴,伯益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姓为氏》(宋郑樵):嬴氏,伯益之后,伯益作朕虞,有功,赐姓嬴氏。《路史·后纪七·疏仡纪》(罗泌):能驯鸟兽,知其语言,以服事虞夏,始食于嬴,为嬴氏。《越绝书·吴内传》:益与禹臣于舜,舜传至禹,荐益而封之百里。《鸟夷族的图腾崇拜及其氏族集团的兴亡》(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嬴为齐地,也即说明这一地是嬴姓的旧居。《东夷源流史》(何光岳):伯益的所在地,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四十里的嬴(春秋的嬴邑),南面有嬴水(嬴汶),都因嬴族居此而得名,这里邻近少昊之墟,是鸟夷分布的中心地带。...
1、江西吉安渼陂梁氏古村在美丽的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水河畔,有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村落,这是一座比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它就是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的渼陂古村,它还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09年被评为国家4A旅游风景区。它以厚重的历史、古典的明清建筑群、璀璨的明清雕刻艺术及可敬可颂的红色文化,受到世人的瞩目。2、广东广州花都区京塘村京塘村位于广东广州市花都区花东镇北兴圩以南,面积4平方公里,下辖9个村民小组,共750户,总人口3150人。该村以梁姓为主,因村北有山如巨狮朝北向京城,附近又有一口天然莲藕塘,故名。在祖先眼里,京塘村无论从山上往下看,或是从平川往上看,都草木茂盛;江河水长流不止,大小船只来来往往;众多的河塘之水沿着村庄从左边绕过,是一派龙气呈祥的景象。3、广西玉林市兴业县城隍镇大西村兴业县往西约21公里,位于......
一座有着900余年历史的北宋文物古迹,一位繁衍后裔50余万人口的北宋时期化州通判,一族为了不忘记先祖的恩德,并康慨解囊募捐到上千万的化州赤沙梁氏族人,共同学习,相互陪伴,大家好,我是走乡下古海,离开广东化州南山寺,我们来到化州市下郭街道,带大家去看一看我在这里看到最为大型的梁氏古墓,地形喝形叫壁上挂灯今天我带大家到这里看看这里的山水和地理自然环境,大家跟着我们的镜头一起去欣赏,首先我们看看这座古墓的门户,我们在门户上面往左青龙这边看一下,再看一下右白虎,我们看看这古墓的外形和左青龙右白虎两边的护穴情况,古墓是北宋文物古迹,墓主为赤沙梁氏太始祖弼公和元配李氏,弼公,字子羽,号念经,生于北宋至和年间,约公元1054年。原籍江西赣州赣县,北宋徽宗宣年间出任化州通判,任期满后卜居化州南30里之地,因当地地势低洼,夏秋常遭水浸,至二世祖梁相公,迁居化州赤沙,开创基业,弼公为梁志远公三子福诚公之次子,......
一、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二、孝父母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
...
...
...
...
梁氏族谱
梁氏宗谱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梁氏族谱 [12卷,首末各1卷]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海南梁氏谱 [56卷,含卷首]
梁氏合修族谱